“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显示,青少年每天上网时间翻了近一倍
网上交友胜过现实交际,社交网络已经替代现实社会交往。近日,来自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开展的“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显示,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网络成为青少年首选的社会交往方式。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变身“低头族”,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中国青少年上网行为调查报告》的数据,2010年青少年总体每天上网时长为140.57分钟,2014年每天时长为228.86分钟。
而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联合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课题组2015年的调查显示,在过去的六个月中,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长为240.78分钟。这就意味着,仅仅四五年的时间,青少年平均每天上网时长翻了将近一倍,且依然保持上升趋势。
该项研究的数据显示,在每天平均4小时的上网时长中,有177分钟,即近七成的时间用于社交网络上。其中,每天使用社交网络小于1小时的青少年仅占5.31%的比例,1~2小时、2~3小时、3~5小时所占比例分别为21.74%、28.02%、23.67%,而每天使用时长大于5小时的占了21.26%。社交网络正在成为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的核心平台。
在青少年使用的手机APP类型中,社交APP的使用率高达88.7%,居第二位,但通过使用频率进行均值分析发现,社交类APP的均值为最高。其中,QQ占据青少年社交使用平台第一位,达97.8%,其次是占比86.8%的微信,占比69.1%的微博和占比66.4%的百度贴吧。
■马上就访
读懂孩子,家长也要善用网络
该项研究还发现,青少年使用以微信为代表的强关系的社交媒体,主要目的是帮助自己增加与亲友间的亲密感。
“青少年网络流行文化研究”项目组组长、苏州大学新媒介与青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中红教授向记者介绍说,“对于家长、教师而言,如果不主动了解青少年的上网行为,就很难与其接近、沟通,应该善用这些网络媒介,与青少年平等交流,而不是居高临下。
此外,青少年也倾向于使用以微博为代表的弱关系的社交媒体,发表意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主要是面向陌生人的。“如果家长不了解孩子在弱媒体中说了什么、关注什么,也难以进行真正意义的沟通。家长有必要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进而平衡其对社交媒体的使用。”马中红说。
□文/本报记者 娄雪
Copyright © 2012-2021(edu.daqinfarm.com) 版权所有 Powered by 万站群
本站部份内容来源自网络,文字、素材、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本站转载素材仅供大家欣赏和分享,切勿做为商业目的使用。
如果侵害了您的合法权益,请您及时与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删除相关内容!